由我国牵头修订的《绿茶 术语》国际标准发布——系统构建全球绿茶“视觉风味库” 为全球绿茶贸易建立统一技术语言
近日,国际标准化组织(ISO)修订发布《绿茶 术语》国际标准。该标准由我国牵头修订,得到了全球茶叶生产国、消费国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,来自英国、德国、日本、斯里兰卡和肯尼亚等8个国家的专家共同参与了标准研制。
该标准是我国2021年牵头制定和发布的首个茶叶国际标准《绿茶 术语》的修订版,也是我国主导研制和发布的第五个茶叶国际标准。此项国际标准的发布将系统构建起全球绿茶“视觉风味库”,为全球绿茶贸易建立统一技术语言,也标志着我国在茶叶国际标准化领域已成为主要贡献者。该标准的制定、修订全过程由中茶院提出并牵头推进。
绿茶品类多、类别难辨。为更具象化推动标准的理解和应用,新标准在原版标准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修订,增加了7个附录,包含绿茶分类、干茶外形、干茶色泽、茶汤色泽、叶底外形5个图片类附录,以及滋味和香气2个风味轮附录。修订后的标准将绿茶品类、外形和内质等专业术语转化为直观鲜活的图片和分层清晰的风味轮,生动呈现了绿茶的品类、外形、汤色、香气、滋味和叶底等143个术语,将术语文字转化为视觉化认知,实现了“文字标准+视觉索引”的双轨呈现,使得绿茶术语表达更直观,有助于解决认知歧义,为国际贸易中绿茶的品类鉴别和感官评价提供了科学指导。
中茶院所长、研究员杨秀芳作为绿茶术语工作组召集人,杜颖颖研究员作为注册专家联合推进修订工作。修订历时三年半,召开多次国际会议(线上/线下),通过采集全球代表性绿茶样品对其香气、滋味、外形等感官品质因子系统分析比对,并采集筛选代表性图片和风味轮制作,经过多个阶段的意见征集和处理,最终通过ISO成员国投票后正式发布。
我国是全球绿茶生产与贸易大国。2024年全球绿茶产量突破290万吨,中国以206万吨产量和132万吨消费量奠定核心地位,中国茶叶出口量达37.41万吨,其中绿茶占86.57%。《绿茶术语》国际标准的全新发布,较好呈现了我国茶产业尤其是绿茶领域长期的实践经验和技术积淀,意味着全球绿茶贸易迎来技术语言革新,为绿茶品类、风味建立了全球统一标尺,并将有利于加速我国绿茶出口结构优化,推动绿茶出口从大宗茶向高附加值全品类拓展。
茶产业是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重要领域,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已在茶叶领域组织制定国际标准5项、国家标准81项、行业标准60余项,其归口管理的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在我所。我所亦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食品技术委员会茶叶分会(ISO/TC34/SC8)在中国的唯一技术对口单位。
延伸阅读:
一、基本情况
ISO 18449《绿茶 术语》(Green tea-Vocabulary)依托ISO/TC34/SC8,由中茶院提出,于2017年12月正式立项,2021年5月发布并实施。响应ISO茶叶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要求,为更具象化推动标准的理解和应用,该标准于2022年发起修订,增加7个术语资料性附录。
二、主要内容
该标准包括标准范围、参考资料、术语和定义,以及附录、参考标准、索引等六个部分,其中术语和定义包括绿茶分类、干茶外形、干茶色泽、茶汤品质、叶底外形和叶底香气。附录包含绿茶分类、干茶外形、干茶色泽、茶汤色泽、叶底外形5个图片类附录,以及滋味和香气2个风味轮附录。该标准对绿茶的外形、汤色、香气、滋味和叶底等品质因子特性作了明确规定和具象化的呈现,为绿茶在国际贸易中的品类鉴别和感官评价提供了依据。
三、亮点摘要
(1)按图索骥绿茶品类
绿茶品类多,类别难辨,在附录A中呈现了炒青绿茶(圆炒青、长炒青、扁炒青)、烘青绿茶、蒸青绿茶、晒青绿茶、绿碎茶和抹茶的图片,每类绿茶选取了典型的2-4张样品图片,方便使用者对绿茶类别的认知和判别。
图A.3-扁炒青
图A.4-烘青绿茶
▲ 图A.5-晒青绿茶
▲ 图A.8-抹茶
(2)术语可视化呈现
为更好地认知绿茶外形术语,将干茶外形和色泽、茶汤色泽以及叶底外形术语以图片形式分别收录于附录B、附录C、附录D和附录E中,将术语文字转化为视觉化认知,绕过语言障碍,纠正术语的认知误差,促进国际标准应用。
图B.2-雀舌形
图B.9-卷曲形
图D.1-杏绿 图D.8-浑浊
(3)科学解构绿茶香气滋味
考虑到绿茶香气和滋味术语数量多,风味难以在标准中精准表达,将香气和滋味术语根据特性归类,并分层排列,帮助消费者更准确识别和应用相应术语。
图G.1-香气轮